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揭穿《戚本禹回忆录》中的谎言(15)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戚本禹在《回忆录》中说过:“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我写的文章能让主席看了满意。”这句话透露了他的心机。1961年5月,田家英曾将戚本禹送给他的一份材料《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报送毛主席。主席作了批示,印发正在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戚本禹一下子在党内出了名,尝到了甜头,很是满足了他出人头地的意愿。这次关于李秀成的文章,他知道田家英是不会替他转送毛主席了。此路不通,就另找出路。戚本禹说:江青“从《历史研究》看到我的文章,觉得好,就把文章连同《北京晚报》的报道,和《光明日报》的内部动态一起送给了主席”。

江青是怎样看到《历史研究》刊登的戚本禹文章的呢?吕澄说:“我听朱固[]说,戚本禹是通过江青把文章送给了毛主席。关于李秀成的文章,本来是戚本禹与朱固合写的,朱固还到北京图书馆借过有关李秀成的书。文章发表了,只署戚本禹一个人的名字,朱固很有意见。”

前面我们说过,戚本禹说1962年底知道毛主席正在看太平天国方面的书,他也找来读了。这虽是谎话,却泄露了戚本禹内心深处的方向标:投毛主席所好。戚希望在这上面作些文章,出了名,有朝一日就可能受到重用,得到提拔。果不其然,戚本禹连篇累牍地发表言词十分激烈的大批判文章,就跃升到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高位。但是,在他的笔下,不知害了多少人,包括老一代革命家和一些著名的学者。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就曾说过:“我们一些‘左’派,就是踏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话中所指,就有戚本禹。

戚本禹在《回忆录》中说:

“我写的文章受到主席肯定,这下可出了名了。胡乔木、田家英等都提出要和我合作写文章。江青知道了,就对我说,你找他们干什么,她让我去找康生。田家英、胡乔木和江青的矛盾很大。江青最早看出这两个人不可靠。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江青是对的。”

戚本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造出这样不知羞耻的谣言,来抬高自己。谁也不会相信,就凭他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的胡乔木和被戚称为“恩师”的田家英,会找他戚本禹合写文章!“田家英”三个字之后,还有一个“等”字,不知还有什么名人找他合写文章?

戚本禹一有机会,就吹捧江青,打压胡乔木、田家英。这正说明他是江青死心塌地的同伙。历史是公正的,被戚本禹颠倒的历史,早已颠倒过来了。

十二、从1962年的“包产到户”问题说开去

戚本禹在《回忆录》中说:

“1962年刮‘单干风’的时候,当年6月,田家英从湖南调查回来,他先到刘少奇那里作了支持‘包产到户’的报告。刘少奇鼓励和支持他的意见,并要他向主席建议在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接受了刘少奇的指示以后,田家英再去毛主席那里,他按刘少奇的意见向毛主席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建议,受到了主席的批评。后来主席问他,这‘包产到户’是你自己来说的,还是谁叫你来说的……田家英却坚持说,是他自己的意见,不是别人叫他来的。主席从此就不再信任他了,也很少找他。”

戚本禹还说:

“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是主席叫他到湖南农村做调查的。回来后,理应首先去向毛主席汇报的。怎么能先去刘少奇那里作汇报,并接受刘少奇的指示去向主席提什么建议呢?而且明明是刘少奇叫他向主席提建议,当主席问他的时候,他却还在主席的面前不说真话呢?”

这些话,一看就是戚本禹道听途说,或者看了什么有关文章后加工改造写出来的。老实说,在这件事情上,戚本禹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1962年,派田家英到湖南调查,包括调查的具体地点,都是毛主席在杭州当面向田家英说定的。主席提出调查4个地点:韶山大队(主席家乡)、大坪大队(即唐家坨,主席的外祖家)、宁乡炭子冲大队(刘少奇家乡)、天华大队(后来没有去。刘少奇曾在这个大队作过调查)。毛主席还特别嘱咐田家英,问问少奇同志那里派什么人去参加调查,他对调查有什么意见。所以调查组凡是关于炭子冲大队的调查报告都送刘少奇。

戚本禹不是说,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理应先去向毛主席汇报,怎么能先去刘少奇那里汇报呢?戚本禹有所不知,田家英是6月下旬回到北京的,当时毛主席正在外地,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所以他先向刘少奇汇报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汇报的情况是这样的:田汇报刚开个头,就被性急的刘少奇打断了。刘少奇说现在的情况已经明了了,随即提出他的分田主张。刘要田对他的主张在秀才中酝酿一下,不要说是他的意见。刘少奇并没有要田家英向主席建议在全国实行包产到户。只是当田家英问可不可以向主席说时,刘少奇说可以。

此时,田家英正急着要向毛主席汇报,就打电话给汪东兴,问主席什么时候回来。回复的电话是:“主席说不要着急嘛!”当时主席正在邯郸。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