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揭穿《戚本禹回忆录》中的谎言(13)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陈伯达只同调查组全体成员见过一次面,讲过一次话,去过一次天津第一钢厂。除此之外,与调查组再未照过面,撒手不管了,怎么可能同戚本禹接触多起来了,还经常要戚向他汇报工作?在天津机床厂的调查组,组长是高禹,陈伯达即便要听汇报,也应是高禹去汇报,上面还有一个柴沫秘书长,轮不到戚本禹。不仅如此,戚本禹竟说在与陈伯达经常接触中,发现陈伯达和田家英的矛盾已经很大了。在1961年那个时候,戚本禹是不可能了解陈、田之间的关系的。不知道戚本禹又是从哪里听到一点风声,就做起“文章”来了。戚本禹说什么他被夹在陈、田中间左右为难,只要是陈肯定和支持的事,田都说他办得不好,老挑他的毛病。这纯粹是捏造,一为了抬高他的身份,二为了捧陈贬田。

九、关于办《群众反映》

戚本禹在《回忆录》里说:

“在1961年底,我参加天津调查结束以后,仍然回到了中南海的秘书室。在讨论我的工作安排时,田家英说,戚本禹农村也去过了,工厂也了解了,毛主席又说他是个好同志,那就应该让他做些重一点的工作、全局性的工作了。”

“那时的秘书室还是照例每天都要把群众的来信来访整理出来,汇总后写成报告呈给主席。以往我在秘书室的时候,汇总的工作通常是由我来做了。可那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主席在看了我们送上去的反映群众意见的报告后,经常会直接在上面作出批示。我们送得多了,主席的批示也就多了。这样一来,不仅刘少奇、杨尚昆他们有意见,连周总理有时也会有意见。因为许多事情他们都还不知道,主席已经知道了,主席一旦批示,这就让他们感到很被动。尤其是在1959年初主席宣布退居二线之后,这个矛盾就更明显了。”

“这个时候,田家英他们就商量了,干脆我们秘书室就搞个刊物,把群众来信来访所提出的意见都集中在这个刊物上,把它们综合地反映出来,然后把刊物分送给主要的中央领导。”

这就是办《群众反映》的由来。办这个内部刊物是一件好事。戚本禹为办刊是出了力的,做出一定的成绩。但他自我吹嘘太过分,说什么田家英要他做秘书室全局性的工作。当时秘书室的领导有田家英、陈秉忱,全局性的工作怎么也轮不到他。

戚说,秘书室每天都要把群众的来信来访整理出来,汇总后写成报告呈主席,而汇总工作通常是他来做。

当年负责处理群众来信的李公绰、沈栋年、负责处理群众来访的吕澄,领导打字室工作的王象乾,异口同声地说:“根本没有这个事,绝对没有,绝对不可能,这纯粹是戚本禹吹牛。”

戚本禹为了夸耀自己的工作成绩,写了这样一段话:

“头几期出来之后,我就找了林克,让他去跟主席说,现在群众来信不送了,改成送《群众反映》了。没想到,在开头的几期《群众反映》上面,主席就一连作了三次批示。这一下子就把这个刊物搞得影响很大了。后来,我问林克,主席是不是经常看《群众反映》?林克说,你不用问了,少送一期都不行,主席要来催问的。在‘文革’的时候,叶群也跟我说过,林彪对《群众反映》也是每期都看,一期不落。几天没有看到,他就要问,《群众反映》呢?”

戚本禹还用压低别人的办法抬高自己,他说:

“前面说了,在《群众反映》创刊前,中央办公厅后楼研究室其实已经有一个《情况反映》[],是杨尚昆他们主持搞的,主席是经常看的。但是田家英把自己想创办的《群众反映》的报告送交上去后,主席还是立即批示同意了。而且,《群众反映》出来后,毛主席也是每期必读,毛主席对《群众反映》的批示就比对《情况反映》的还要多。这说明这份小刊物的影响力很快就超过了《情况反映》。”

参加座谈的当事人,都觉得戚吹得太玄了。林克早已作古,死无对证,戚就可以爱怎样说就怎样说。林克这个人温文尔雅,说话很平和,更没有夸张的口吻。戚编造林说过的话,一点也不像,倒是很像戚本禹本人的口气和语言。

李公绰说:“《群众反映》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就是反映葛慧敏用军用飞机运鸡那期引起一些轰动,引起谭震林不满。”

王象乾说:“戚说《群众反映》林彪每期都看,几天没有看到,他就要问。我曾打电话问过林彪的秘书,问林彪对《群众反映》有什么批示,是不是每期都看?秘书说,没有批示过,不是每期都看,有时我们挑一点送给他看。”

毛主席对《群众反映》的头几期,真的一连作了三次批示吗?毛主席对《群众反映》的批示真的比《情况简报》还要多吗?戚本禹离开秘书室,由别人接办的《群众反映》,主席真的就不大看了、也没有做什么批示吗?拿事实来说话吧!查了一下《毛泽东年谱(1949—1976)》,毛主席批示《情况简报》共21期,批示《群众反映》只有5期,而这5期都是在戚本禹离开秘书室之后,由别人接手编辑的。[]

戚本禹为了吹嘘自己,压低别人,竟任意地胡编乱造。

更不应该的是,戚本禹借《群众反映》问题,有意地贬损田家英,他说:

“至于刊登什么内容,田家英也让我来决定。他和我有个默契,他说,重要的事情你得给我打个招呼,其他的你就自己签发好了。……其实,我心里明白,他之所以让我来签发,是万一出了什么问题,他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果然,后来杨尚昆为了《群众反映》的事批评了田家英好几次(在杨尚昆的日记上就有提到[]),田家英就都往我头上推。”

《群众反映》,田家英让戚本禹签发,这本来是对他的信任,戚本禹却把田家英的好心往坏处去想,反诬田家英推卸责任,没有担当。戚本禹在《回忆录》中不是说过:“田家英有个大优点,即使在工作上出了问题,他从来不像陈伯达那样把责任往别人头上推,从来不诿过于同级或下属”吗?田家英为人是否有担当,自有公论。(待续)

十、戚本禹从秘书室调到“后楼”的真相

所谓“后楼”,指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因其最初的办公地点位于中南海居仁堂的后楼而得名。关于戚本禹调“后楼”的原因,在他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