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博主李永乐:想要撕掉“网红”标签

  李永乐:想要撕掉“网红”标签  

  一个名校传统教师,

  在互联网时代能做什么?

  李永乐的走红抛出了一种可能:

 

  掀起一场硬核科普风。

  做科普视频一年半时间,

  粉丝已近千万,

  李永乐成为泛文化领域

  现象级的“网红”代表。

  而面对虚拟世界中

  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学生”,

  以及

  来自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李永乐的焦虑感、责任感、使命感

  被无限放大。

  “只想为我的‘学生’多做一点事儿。”

  名校老师和网红老师间,

  李永乐希望

  能够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个人价值被互联网放大”

  “朝天开枪,子弹掉下来会打中自己吗?”

  3月28日午后,敲完标题,李永乐按下“Enter”键,将视频上传。不久后,这条讲“角动量守恒”的脑洞视频,将送抵至少300万视频订阅用户。

  自带流量的话题背后,是鲜有人知的科学知识。网友时常调侃:当年听起来昏昏欲睡的知识点,现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

  李永乐的视频录制间是人大附中用来给学生做竞赛培训的教室。因为使用频率不高,李永乐会趁没人时过来录视频。除非必要的试验展示,李永乐的视频只有板书,跟上课没什么两样。

  当学生走出校园,李永乐就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生产:从前期策划、录制到后期剪辑、上传,都是他一个人。截至采访当日,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小作坊”里,诞生的视频共有276条。

  谈到与视频结缘,李永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最开始录视频就是为了‘偷懒’,给自己省点时间。”

  今年,是李永乐来人大附中的第十年。2014年,教学逐渐熟练起来,李永乐被学校安排上两个年级的竞赛课。“那段时间真的把我累惨了。我就想,能不能把一些重点知识点用视频录下来,这样没来上课的学生也能看,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讲。”

  刚开始,录制设备十分简陋。“我在纸上写字,高拍仪从上面往下面投影。因为是自动变焦,一挡住字马上就拍得不清楚了,录制效果很不好。”思索再三,李永乐又换成手写板,内容也从讲题变成讲解知识点、做历届竞赛题解析等。

  一次偶然,李永乐被推向大众视野,冥冥之中,这成为他的重要转折点。

  2017年4月的一个午后,李永乐的手机炸开了锅。一条十年前录制的“闰年”视频被传到网上。视频中,他用集合思维计算了从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间究竟有多少个闰年,并以回归年的知识解释了闰年的设置规则。当天,视频播放量过千万。

  那是他在清华读研期间,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时录的视频课。后来,他的课程被放到学习机上卖到了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农村。因为视频里无意透露的QQ号,李永乐经常收到好友申请,大都是来求教或者感谢他的初高中生。

  “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学生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感到自己的价值被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放大了。”

  闰年视频的走红也让他意识到,原来很多人对中学的知识点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大家愿意看,我也喜欢琢磨”,很快,一条谈论“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科普视频上线了。这条视频也为李永乐的风格定调——清一色的板书讲解,从最贴近生活的小事儿说起,时不时开个脑洞,解密背后的科学知识。

  从《流浪地球》,讲引力弹弓效应;由C罗进球,引出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用概率知识计算考清华北大和中500万彩票哪个概率更大……目前,李永乐已积累了近千万粉丝,热点视频在单个平台播放量超过百万,成为泛文化领域现象级的网红代表。

  “爱琢磨”的物理老师

  李永乐是学生们“崇拜的对象”。

  一个月前,看完两期李永乐讲比特币的视频后,人大附中毕业生张扬(化名)大呼过瘾。

  “这就是李老师一如既往的授课风格。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能信手拈来,一点也不晦涩。加上他极强的演讲功底,课堂特别有魅力。”谈起李永乐的走红,张扬觉得是情理之中。

  去年5月,“鹊桥号”上天,发射到地月轨道的拉格朗日点L2上。课堂上,李永乐灵机一动,问学生“L2在哪,怎么计算?”实际上,这是用高中所学的万有引力知识就能解释的,但是学生们很难想到。很多学生觉得高科技很遥远,但他们发现,竟然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它,这就很有意思。

  物理老师之外,李永乐经常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世界观。去年9月,李永乐被邀请作为嘉宾到人大附中演讲社TED×RDFZ演讲。最后,他抛出一个问题: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是拥有为自己理想奋斗的机会。你们每个人都处于这样一种幸福中。”李永乐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珍惜中学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这番话也让人大附中高二学生黄亦宸思考良久。“乐乐的话总能让人有点收获。”乐乐是李永乐的微信昵称,也是学生们私下对李永乐的称呼,大家觉得这么叫很亲切。

  2009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李永乐来到人大附中应聘。当时,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刘永进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年轻人。“授课风格非常成熟,对重难点拿捏很准,知识面广、善于旁征博引。”最终,李永乐获全票通过。

  同事眼里的乐乐,大多时候在办公室很安静,常常自己琢磨些事儿。而这些事儿,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养料。

  想先影响家长

  成为网红后,鲜花和掌声外,因为公办学校教师的特殊身份,李永乐也遭受过网友质疑,最多的声音便是“不务正业”。

  今年3月初,李永乐受邀参加观学院演讲时给出回应,“科普视频让我成为网红,而我的初衷只是为普通人的教育做点贡献”。

  让他萌生这个想法的,是一位来自贵州毕节的交换生。

  在一次课上,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电磁波的原理,李永乐买了一百多个收音机零部件,带着两个班的学生去学校实验室焊收音机。“80多号人,要么收不到声音,要么杂音太多,只有一位来自毕节的学生做出来了。”

  “这挺让人触动的。毕节的孩子就比北京的学生差吗?不见得,只是你没有给他提供好的资源。你很难想象,如果给孩子一个空间,他会爆发怎样的创造力。”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好的条件。“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差悬殊。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差别。”

  最近,李永乐开始琢磨着,利用互联网联动更多老师做一些事情。“人大附中有很多有想法的老师,希望能够跟他们做一些公益的微课分享,不针对考试,而是向公众传播知识。”

  他希望有一天,教育资源能够极大丰富,每个人不再为了挤独木桥深埋题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