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样的孩子还是不在少数的,我估算占到30%左右。”该老师表示,“还有一部分孩子,虽然他们不是最优秀的那类,但他们也比较懂事,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不主动与同学发生摩擦,是非观念比较分明。偶尔犯个小错误,经过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能够及时改正。他们在十岁之前可能挨过三次以下的打,每次挨打,都会让他们长了教训,比如不能在马路上乱跑等。他们挨了打,心中能明确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可越雷池半步,此种情况可谓是打有所得。这样的孩子占到50%。”
在学校中,还有些孩子脑子比较慢,但他们能听从老师家长的教导,无论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外面,一般不会惹是生非。这样的孩子虽然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有时让家长很着急,很没有面子,但该老师提醒道:“家长不能轻易打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这类学生大概在10%。”
还剩下10%左右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这些孩子或是调皮捣蛋,或是懒惰消极,或是不明事理,他们耗费了老师大量的精力,也伤透了父母的心。很多家长实在拿这样的孩子没辙,有时气急了就揍一顿了事。完事以后,没多久,孩子继续出现曾经的问题。“这是典型的没有管理方法,也就是不会揍孩子的范例。”这名老师略显无奈。
“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打”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谁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真要打,又该怎么做呢?
记者的一位朋友曾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活在害怕之中。
对此,知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向《新民周刊》表示,教育孩子一般有四种方法:惩罚、奖励、消退(针对低龄孩子不理他),以及训练,“每一种方式都有一套自己的操作原则。”
其中,惩罚里就包括体罚。“但体罚是需要预告的。比如,某某某,我家不可以犯这个错误,如果犯这个错误,我要打你十下手心。这就是体罚预告。”陈默强调,必须先让孩子明确知道这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旦犯了就要受到惩罚,“因为小孩子可能并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有错。而有预告的体罚也杜绝了家长在情绪失控下对孩子进行体罚。打哪里,打几下,这些都要事先说好。”
田相夏则认为,3—5岁或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打,“这个阶段孩子比较迷茫,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但到了初高中,打就没有效果了。”
在田相夏看来,家长打孩子主观上是要改正其错误行为,不是造成孩子身心上的痛苦,客观上则要注意打的方式,“家长一定要有意识,打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在哪,过了就要接受惩罚。打的结果是想取得效果,形成良性互动或条件反射。”
打孩子的悲剧
如果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打孩子的坏处,也显而易见。
田相夏在工作中就曾接触过这样的案例:有个孩子经常被继父打骂。本来挨打跟他的淘气有关,可后来挨打成了家常便饭——父母吵架、学习成绩不好、问家里拿钱等都免不了一顿狠揍。由于不能忍受继父的虐待,这个孩子在6岁时就从家里跑了出来,也不上学了,从此开始了在社会上的流浪生活。从北京到天津、南京、徐州、连云港,他住过车站、扒过火车,还偷过东西,甚至染上了毒瘾,最后因吸毒钱不够花,实施了抢劫,被判处3年徒刑。
前几年还发生过这样一起悲剧:2013年11月,重庆一岁半的男童原原被奶奶误留在了电梯里。当再找到他时,原原浑身是血躺在小区楼下的地砖上,生命垂危。
经查,在原原奶奶出电梯时,10岁女孩李某将原原抱起,对原原进行了殴打,并将其从电梯抱回25楼家中,在客厅沙发上对原原继续实施殴打,后将原原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原原从阳台栏杆处坠落。
一个10岁的小女孩,为何会下此毒手?对此,知名心理专家分析称,每一个孩子实施暴力的背后都是被暴力过的。被打的孩子心理发育相对来讲都比较迟缓,她对事实的后果没有一个判断。
小女孩的父亲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多少对女儿的性格有影响。他家邻居对当地媒体人士称,小女孩的父母都是当地一家工厂的工人,“平常很爱打牌,对小女孩缺乏关爱”,该邻居证实,小女孩家经常传出打骂声。
从人的本能反应来讲,这不是预谋,而是一系列激发的过程。很可能是当电梯关上门之后,小孩一看奶奶不在,哇的一声就哭了,一哭小女孩就会挺烦,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暴力行为。
“经常被揍的孩子,容易养成攻击性等不良人格,会有不良行为。而其亲子关系疏离、紧张,会造成家庭关系不良以及孩子的报复心理和行为,孩子也容易背离家庭,结交不良伙伴。”田相夏告诉记者。
有项研究显示,那些经常被揍的孩子,大脑前额皮质的某些区域中灰质明显减少,意味着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更有可能酗酒,智商测试成绩可能更差。经常在家里挨打的孩子,一般都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学会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去欺负其他孩子;另一种就是习惯在受到欺负时忍气吞声,成为“受气包”。就像这次深圳曝出的视频里,另一个男童,非但对女童被虐待的情况不以为意,甚至也学会打这个女孩,动作和他妈妈一模一样。
虽然大多数遭到殴打的孩子成年后“都很健康”,毋庸置疑的是,未受体罚的孩子将来会更加健康。相关数据显示,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一般不良行为的比例均高于没有被“经常打骂”的孩子,“夜不归宿”占88% ,“打架斗殴”占85% ,“看黄色录像、图书等”有73% ,“小偷小摸”和“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分别占65%和68%,均高于没有选择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