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走这段弯路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积累和创造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理论。比如,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张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战略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干,才会具有模样。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的故事,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为了早日建成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王进喜,在油井发生意外井喷时,率先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来搅拌水泥,被称为“王铁人”;“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这首歌是献给那群隐姓埋名远赴大漠戈壁的“两弹一星”功臣的;解放军战士雷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但他践行的时刻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在今天化为无数青年志愿者的自觉行动;河南兰考县已经治住了风沙,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探索前进的中国,1966年进入了为期10年的政治动乱期。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旗帜鲜明,“文化大革命”运动必须彻底否定,因为它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灾难,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于是,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重拾起一度被放弃的“四个现代化”口号。正是在“干四化”的热情和实践中,人们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探索开始了。
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自发的包产到户实践,闯出来中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一条路子。后来,人们把农村体制改革的办法概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办法使农民迅速实现了温饱。
人们在习惯上常常把改革和开放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改革在农村迈出了步伐,开放又将怎样起步呢?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香港、澳门,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广东特殊政策。几天后,他当面向邓小平汇报了具体设想。邓小平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把创办经济特区,打开开放的窗口,从西方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办法,比作“杀出一条血路”,可见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土地承包和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两大突破口。突破口一开,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脚下的路也就有了眉目,并通向四面八方,编织出改革开放大格局。于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社会各领域都搞起了改革开放。
更大的收获也接踵而至。立足于基本国情判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来了,人们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改革的目标,也确立起来了,叫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正在干的事业,有了个新的名字,这就是邓小平说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人类社会总是沿着相应的路子向前发展,任何一项伟业和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有其开创性标志,即人们常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其实践动力,即“改革开放”;有其明确主题,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再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阶段性行程,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成功开创”,两个世纪之交的“成功推进”,新世纪新起点上的“成功坚持和发展”,一直到进入新时代。
我们还看到,从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的标题,都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字。这条道路上的一个个奋斗目标,犹如一个个耀眼坐标,昭示着中国的发展行程。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城镇乡村的许多地方,都刷上了“奔小康”的标语。
五、进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变化?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总要经历不同的河床。不同的河床便是不同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历史之河,如今奔流到了什么样的河床上呢?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实现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由此,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身处新时代,开拓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昭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着治国理政新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改革创新实践,又体现在一幕幕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比如,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截至党的十九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8次会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到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有的在实践中已经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