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嘴上的“民主”,在政治上的表达,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和政权机关,前面都加上了“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铁道、人民邮政,包括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一直是阻碍中国历史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顽症”,也是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一个焦点。拥有自己的土地,是贫苦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既是为解放贫苦农民,也是为把农村的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完成中国革命最基本的一个历史任务。
二、中国是怎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搞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定下来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要像苏联那样,改变生产关系,让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都成为公有制,大家一起按劳分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实国情不允许这样搞。党的领导人都认为,必须让各种经济成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在国民经济恢复并经过生产力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
到1952年,国家经济以没有预料到的速度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的背后,蕴含了当时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设想——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然后进入社会主义。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就是在农村搞农业合作化。1952年,河北燕山山脉的村落里传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王国藩的农民。他把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初级社,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1/4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人们就称他们是“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正是靠这3条驴腿,这个初级合作社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量从120多斤增长到了300多斤。
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在1955年亲自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里说: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毛泽东当时花很大工夫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合作化运动,早日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在他编辑这本书的同时,通过1955年的几次会议,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了高潮。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建国的时候还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到1956年底,全国已有96.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与此同时,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很顺利。
比较复杂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过的那样,也不像苏联实际搞的那样,进行无偿的没收和剥夺,而是搞公私合营,和平赎买。这种办法可以减少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然,一些经营得还不错的,特别是资产规模比较大的资本家,对搞公私合营,心里难免忐忑和犹豫。为此,毛泽东亲自出面做工作,邀请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希望大家能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表示:“当然我们很珍视我们的企业,但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企业,抱住私有制不放,未免目光太小。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发展,生活更好。”
公私合营后,政府按资产付给资本家利息。究竟付多少利息合适呢?大多数资本家都抱着“争三望四”的心态。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三厘稍低,四厘不好讲,五厘不敢想”。结果政府一律定息为5%,从1956年1月算起,定息期限为7年。1962年到期后,又决定延长到10年。这出乎多数资本家意料。对私方付年息5厘作为“赎买”代价,并安排他们工作,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创造。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从那时起,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什么那样艰辛和曲折?
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1953年第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的脚步中出现了新的音符。《人民日报》这天的社论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社论还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确,工业化的景象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新奇和自豪。当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时候,从前连铁钉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建造的飞机、机床和电子工业。这年,随着12辆解放牌汽车出厂,一首叫《老司机》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
1956年秋天,迈进社会主义门槛的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开幕词里说,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模式,谁也没有见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除了苏联的做法,谁也没有干过。俗话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既然是前所未有,那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吧。
摸索的过程就像是雾中行走,很曲折,很艰辛,也很容易出问题。在经济建设上出的大问题,是1958年搞的“大跃进”运动。所谓“大跃进”,一是全民炼钢。因为在那个年代,钢铁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代表着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但“大跃进”炼出来的钢铁,许多是不能用的。二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许多地方弄虚作假,竞相“放卫星”。三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把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成为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生产资料以及某些生活资料不分社队统一调配。结果在分配上出了问题,比较穷一些的生产队,揩比较富裕的生产队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