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2018年符合银保监会“两增两控”[编者注:“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 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包括利率和贷款相关的银行服务收费)水平]监管口径贷款增加1107亿元,至4937亿元。农业银行称,截至2018 年末,该行共推出小微特色信贷产品130 余项。
中国银行同期的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042亿元,全年普惠金融贷款增长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交通银行2018年给予小微企业贷款年内新增778亿元,至1.4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位居五大行首位(编者注:五大行中,中国银行未公布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而是公布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从增长速度看,建设银行的增速最快。2018年,交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5.81%,工商银行增长18%,建设银行增长51%。同期,中国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2.26%。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局长张智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小微企业信贷是金融部门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重要着力点,有望成为银行机构主要利润增长点。
同时,他也强调,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使得银行机构出于风险防范和经营成本管理而谨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交通银行在年报中也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对部分民营和小微企业盲目扩张可能引起的信用风险应加以关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部长通道”上答记者问时说:“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7期)
银行如此赚钱 融资焉能不贵
关浣非
2018年仍是中国银行业获利颇丰的一年,整体银行业净利润达1.83万亿元,其中国有六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净利润超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的改善缓慢。
这不得不让人发问:从整体经济发展效率看,银行业是否赚得越多就越好?目前中国的银行业主要是基于政策法律赋予的特别地位在赚钱,还是凭借自身的经营和服务能力在赚钱?在货币供给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为什么银行借贷成本仍然上升?在推进中国经济向质量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银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做出哪些调整?为提高中国的信贷供给效率,尚需做出哪些方向性的调整和机制上的完善?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引进更有效率的信贷服务供给者,如何破除国内及海外信贷市场的联系障碍,让更多的优秀企业更便捷地获得海外信贷市场的低成本信贷资源,从而缓解国内信贷长期存在的供求结构失衡的局面?
这些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亟待做出解答并要做好制度安排的问题。
银行净息差拉阔,企业融资成本难降
融资难、融资贵是多年存在的痼疾,而中国又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系,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近70%,银行体系存在着市场集中度高、开放程度低、卖方市场、收益结构偏狭、存贷款基准利率约束等特点。所以,所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主要集中于银行信贷领域。
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数据显示,银行业去年的利息收入对整体利润贡献提升,非利息收入则出现逐季下降的趋势,由一季度的占比24.48%降到了第四季度的22.11%,净息差则由一季度的2.08%提升到第四季度的2.18%。
从几家大的国有银行去年的经营数据看,这些银行都出现了利息收入上升、非利息收入占比下降的情况,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算高,工商银行占比18.7%,建设银行占比18.67%,中国银行17.30%,交通银行占比19%。
从上述的一系列数据中不难得出结论:在银行整体的净息差持续拉阔的过程中,想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难度极大去年中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继续提高,意味着企业客户信贷成本支出相对扩大。
如果说“银行躺着就把钱挣了”可能有些夸张,但若说“银行坐着就把钱挣了”应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