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财经 • 正文

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民企如何跨跨越“三座大山”(3)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指出,国企具有挤出效应,由于块头大,对市场占有的影响也大,民企只能分一小杯羹,做点拾遗补缺。资源是有限的,国企越发达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受限越多。在东北,民企的市场很小,多数都是为国企做供应商。

  多位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东三省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大型国企。比如,鞍钢之于鞍山,辽河油田之于盘锦,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对抚顺和大连的影响。也因此,转型的难度更大。

  梁启东认为,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国企改革。

  从“国有资本适当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到“国企改革绝非从竞争性领域大规模退出”,再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中央表述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企改革上的思路。

  陈耀指出,国有经济做大做强,不能凭借垄断地位,而要通过市场竞争。民企自身也要努力去适应市场。“在当下,东北民企的转型应该围绕创新能力的提高。”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安桂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东北资源性的经营思路比较普遍,当拥有资源就等于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其实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思维。他指出,就当下而言,由于充分的交流与借鉴,各地在政策上的差别越来越小。以吉林省为例,提出政策要对标全国前三名,所有已经出台的政策都要和浙江、上海等地比较。

  “关键在于区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市场主体意识,也就是企业家自身素质转型与提升。”他说。

  刘非也强调,东北的思想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束缚,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成即满”让部分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胆量和气魄,制约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面临“不想转、不会转、怎么转”的困惑。这也是计划经济思维遗留,需要比较漫长的转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做的就是引导。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