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开国少将甘祖昌:丹心献边疆 英名勒天山(3)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第一大难题,20多万人的吃穿问题,我们开展大生产已得到解决。这第二大难题,就是20多万指战员的婚姻大事,也该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近两年虽然进疆不少女兵,但仍未形成半边天。营以下干部和老战士大都还未成婚。尤其是老战士年龄偏大,对象很难找。已成了影响部队建设的难题。这可是稳定军心的大问题,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新疆站稳脚跟的大事情。你说我这个司令员怎能不操心?"

  "这事情急不得,下面有的部队在实行‘组织介绍’、个人同意、上级批准的婚配方式,实在行不通。那会形成包办婚姻。我曾听到曾涤副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说:有位湖南女兵,组织把他介绍给一位老干部,因为年龄相差大,女方不同意,婚后的洞房花烛夜,本应是甜甜蜜蜜的夜晚,新娘子却以泪洗面,和衣而卧,把自己的被子也缝成‘睡袋’,来防御丈夫的‘入侵’。爱情这东西,是组织解决不了的。现在更不能组织说了算。"甘祖昌洞幽烛微,侃侃而谈。

  "你说怎么办?"王震一脸虔诚地请教道。

  "要按婚姻法办,对于年龄偏大的老战士,要特殊关照。组织介绍虽可取,但不能搞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而必须坚持自愿,重在思想工作。听山东籍战士说,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那里战斗残酷,留下不少寡妇,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岁的都有。我们不妨到山东招募一批妇女来疆。这样不就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了吗!"

  "哈哈,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招呢!"王震面露喜色,继而又凝视着甘祖昌严肃地说:"不过搞对象,解决婚姻问题,要以政治为基础。我们共产党人,要讲志同道合,首先考虑的是革命立场是否坚定,政治觉悟是否高,思想作风、道德品行是否好,一句话‘政治条件要好’!可我哪能准备那么多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呢?"

  "这有先例,在南泥湾大生产中,毛主席、朱总司令不是说过,娶一个地主的女儿做媳妇,那有什么不好的,若连一个地主的女儿都改造不好,还算什么共产党人!现在全国大陆已经解放了,大批大批的女性参军进疆,我们再从山东农村招一批大龄中青年寡妇,这问题也就解决了。"

  "好,言之有理。我赞同你的见解。"

  随后,经中央批准,新疆军区于1953年成立了下辖有15个大队的"新疆建设妇女工作总队",分赴山东等省招募大批青壮年妇女进疆,然后分配到城市机关和各个屯垦农场,让她们与驻疆官兵一起工作、劳动,在此过程中,相互逐渐加深了解,建立感情。经过新疆军区数年的努力,20多万驻疆官兵的婚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而使广大官兵能够定下心来长期扎根于边疆,为后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艰苦奋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不料父亲对他说:"你20多岁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学打铁吧。"甘锦荣在新疆打了半年铁,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体吃不消,向父亲诉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锦荣不满意,写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来信,立刻回信说:我们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后来锦荣随父回乡务农,又多次提出要父亲出钱给他盖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再说,我们现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乡务农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带孩子们背着粪筐到野外捡粪。为了适应南方人种水稻的习惯,甘祖昌要孩子们打赤脚下地。孩子们从小没打过赤脚,过了两天,健荣脚上就打出了十多个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亲教育他说:"只有不怕吃苦,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很快适应了环境,以后个个养成了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有一次穿了一双鞋帮破了的鞋子上学,有同学开玩笑说:"将军的女儿还穿这样的鞋?"公荣听了脸红,回家把鞋扔到墙脚。甘祖昌见了,把鞋子捡起,戴上老花镜,一针针把鞋子补好。他对公荣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给老板挑脚,每天来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脚。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呵。"以后甘祖昌给每个孩子发了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动手缝补。

  不搞特殊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儿平荣在吉安卫校学习,听说要征女兵,立刻给父亲写信,求他给征兵部门打个招呼,让她当兵。不料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我知道你眼睛近视,不符合当兵条件,我们干部子女不准开后门搞特殊化!"而平荣因为在学校品学兼优被单位推荐参了军。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会影响部队素质,打算给平荣所在部队写信让她退伍。正在这个时候平荣从部队来信,说她用左眼瞄准,打靶成绩达到优秀,并被选送参加全军射击表演赛,甘祖昌才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让她在部队锻炼。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初中毕业了。班主任家访,说起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让子女上高中。但县里高中名额有限,仅三分之一学生可以升学,公荣在班上成绩好,是推荐的对象。甘祖昌听了立刻表态:"既然名额有限,就不要考虑公荣的升学问题了,让她回乡务农吧。"事后他耐心地向女儿解释说:"我8岁就开始劳动,你15岁,不算小了;我和你三个叔叔加起来才读6年书,你一人学了9年,也不算少了。你是干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带头把农村建设好。"公荣在父亲的教导下,参加劳动成绩突出,1978年被吸收为工商银行储蓄员,因工作出色成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1976年甘祖昌的爱人龚全珍从教育岗位离休。按照当时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四女吉荣打算去学校"顶班"。但甘祖昌坚决反对。他说:"子女长大了应该自谋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吉荣没读过师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书么?"以后,吉荣要去共大学习中医草药,征求甘祖昌的意见。他说:"学技术我同意,就是不能顶班!"吉荣后来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

  移风易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