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内部有这样一句话:做行业应用,微信不是生产技术,而是做技术的搬运工。核心工作是将腾讯内外的技术,如人脸识别,应用于不同场景。微信更倡导小团队、轻运营的理念,希望帮助服务商降低应用这些技术的门槛。
以水、电、煤等缴费业务为例,微信内部一直只有三、四个研发人员。首先是标准化,有了标准就可以纳入行业开放生态,按照这个标准接入平台,让行业、渠道商加入进来,微信只需要做简单的审核工作。
“把日常需要配合的95%琐碎的事情,全部产品化、流程化、标准化,甚至连开发、对接、适配等环节都在降低门槛,提升外部服务商的能力,想办法让外部资源来帮我们做。”微信支付团队介绍说。
比如说做缴费业务,电厂有一套自己的接口,微信去适配他们的接口,就需要投入研发每一家去做适配。最终,微信自己做了一套系统,只需要在上面填空就可以适配,从开发到调试,最终出来就上线了。
“To B服务并不是微信过去的强项,但是做产品,微信还是有积淀的。”微信团队坦承,在线下构造快速打磨产品体验的能力,“如果做得很烂搞半年,再打磨一下,一年就过去了,这样就耗时间了。”在产品研发上,微信一直在思考怎么提高效率、加速进化,其他产品可能一个月做一个版本,而微信一个月能做五个版本。
从过去一年的实践来看,微信支付在小程序、公众号结合的方式(例如扫码购)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另外小程序的数据显示,另一个异军突起的细分行业是社区拼团:把一个区域内的小区超市集合起来,在各种微信群里面拼团,小程序留存率非常高。
这是一类把微信、微信支付、小程序等能力组合起来用到极致的案例。社区拼团的成功说明,在社交层面上,只要商户合理利用工具,微信仍具有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价值。
1 月 10 日,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文渊在新年媒体会上透露, 2018 年沃尔玛在所有门店开通了扫码购业务,这让沃尔玛小程序用户数量在 2018 年年底突破了 2000 万,在全国零售商超行业类目中排名第一。
在线下战场,微信提供的不是平台,而是工具。微信支付团队强调,微信不提供一个中心化平台,不会让线下的商户去跟随微信的规则、适配微信的平台。对于商户来说中心还是自己,用户打开的并不是微信小程序,而是“天虹小程序”、“家乐福小程序”等,不会受制于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