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分为基本要求、大厅服务、热线服务和网上服务四个部分,在大厅服务上,细化了立案服务、导诉分流、诉前调解、判后答疑、执行服务等标准,如明确要求立案申请办理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浙江省高院副院长何鑑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浙江制定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目前已制定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11个省级地方标准,牵头制订国家标准《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指南》,打造“放管服”改革浙江样本。
近日,在杭州市民之家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向创业青年王韬介绍政府审批项目流程,“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注册账号,通过网上填表操作,系统直接对你的项目赋码,这个码便是项目的身份证,等网页提示审批通过后,直接电子签名便可。”王韬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复杂东西可以网上办,以后都不用跑窗口了!”
杭州全面实施“多审合一”“测验合一”和施工许可电子化改革,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改革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大大缩短审批时间,由原来300多天到现在最多100天完成审批。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丁祖年向记者介绍,《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将“放管服”改革中推行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商事登记相关便利制度、区域评估、标准地等7项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制度,让各部门日常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也使得每个公民和企业实实在在受益。
“最多跑一次”改革刚推出时,很多人不信,如今,“最多跑一次”已经成为法治浙江闪闪发亮的金名片。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看来,“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浙江故事到全国扩散,最后成为中国方案,其成功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更重要是以群众体验感、满意度为目标,解决了部门职能协调、流程再造、信息共享等“老大难”问题,这也是对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贡献。
本报杭州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