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娱乐 • 正文

邢立达:与恐龙对话的科学家(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过去五六年时间里,邢立达都在不停通过媒体呼吁对恐龙足迹的保护,但在粗放型经济模式下,它们依然会被推土机铲平、被挖掘机挖掉,作为研究者,邢立达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发,完成数据采集,“至少有一个科学记录,后期就算破坏,还有东西可以追溯。”

  恐龙先生

  年初,一位四岁小男孩的妈妈在微博上向邢立达提问,说自家宝宝从三岁开始接触恐龙,然后就爱上了,问邢立达是否会出版系列教材,以及如何有规律地指导孩子学习恐龙知识。

  邢立达把这个阶段称为“恐龙期”,他说,恐怕没有几个男孩子不喜欢恐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读物的资讯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又接触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儿,恐龙就再也不会是首选的爱好了。恐龙期就结束了。”

  如何保持小朋友对恐龙的好奇心,将“恐龙期”延长,也是邢立达一直在琢磨的事儿。

  和很多小孩子一样,邢立达也在童年时期就被恐龙吸引住,从《恐龙的故事》里看到一个奇妙的远古世界,然后开始对这个已经灭绝的物种产生了兴趣。当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恐龙科普书只有这一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正在读高中的邢立达创办了恐龙网。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恐龙科普书买回家,然后逐字录入到网站上;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写信,邀请他们来网站回答网友的提问;还专门买了拉丁语词典,花三年时间将800多种恐龙的名称翻译成中文……这在后来被认为是“国内第一个恐龙网站”。

  出生于1985年的李威(化名)记得,在当时,网站上聚集了不少中小学生。

  在李威的记忆中,恐龙网就像一个乌托邦,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恐龙,吹牛、抬杠或是争吵,都非常有意思。他记得邢立达的ID是“恐龙达人”。

  乌托邦存在了7年左右。后来,邢立达按部就班地念书、工作后,恐龙网顾及不上,随后并入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网站。曾经活跃在网站上的恐龙爱好者们也四散开去,考大学、参加工作,“走正常人的路”。

  恐龙不是主流价值观眼中的“正业”,就业面窄,没有“钱途”。邢立达读了金融专业,毕业后当了科技记者,算是“曲线救国”,偶尔可以成为恐龙领域的旁观者;李威读商业管理,毕业后进入了通信行业,“大家都在谈钱,我也越来越少跟别人讨论恐龙了,自己还是默默地去了解更多最新的进展。”

  2011年,李威在刷微博时不经意看到了邢立达,他发现,几年时间过去,当年一起泡恐龙网的人们也渐行渐远,只有邢立达兜兜转转回了原点,成为古生物学者和科普作家。

  “消失”的几年里,邢立达辞了职,去加拿大艾伯塔大学读了古生物学,导师Phil Currie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主角的原型;回国后,他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将自己的“恐龙期”维持了下来。

  “归来”的日子里,邢立达在思考如何把恐龙的“好玩”从短暂的好奇变成持久的吸引。他应邀四处演讲,去电视台录节目,写科普文章,翻译恐龙读本,接受各种媒体采访……

  去年,他出版了科幻小说《御龙记》,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龙共生,人们驯龙犁田耕作,也骑龙行军作战。一方面因为好玩,在科学之上放飞想象,构造全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古生物科普扩展读者群,“科幻群体比古生物爱好者要大得多得多。”

  2019年,他打算推出一档音频“恐龙课”,这个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是怎样的?这个恐龙足迹是如何发现的?这个恐龙的尾巴在战斗中如何发挥作用?邢立达计划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从亲历者的角度介绍好玩的恐龙知识,有冒险也有故事,让小朋友保持对恐龙的好奇心。

  “生命的演化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古生物非常好玩,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边界,然后探究生命起源与未来。”邢立达说,他希望更多小孩子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

  去年年底,邢立达和学生一起到贵州毕节出野外,有人拍下了工作中的他,照片里,邢立达穿着黑色衣服,拿着登山杖,一束阳光恰好打下来,林叶发白,脚下是一片乱石堆。

  他把照片发到了微博上:你能想到,4亿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海,生活着大大小小的三叶虫。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邢立达:去年我们找到了琥珀里面的蛇,这么难保存的动物都保存了下来,说不定还会有其他,比如哺乳动物,觉得这个领域还有更大的可能性,我们今年会投入更多的力量来寻找新的物种。

  2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邢立达:我可能会希望更多的单位、更多的学者、不同单位的学者,可以参与到恐龙的研究里面。因为现在毕竟还是只有极少数单位在做这一块。随着学生毕业之后分出去,我希望学术活跃度更加提高,对整个行业、学科都是好事。

  3

  新京报:未来,你对国家有怎样的期待?

  邢立达:现在国家对科学非常重视,对科普也越来越重视,这都是最好的时光了。

  应该更有社会责任感。科普得用心做,不能交差似的应付,或者参与,挂名似的,这些都不对。 ——邢立达

  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