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军事 • 正文

一个科技团队的“供给侧改革”(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欧爱铎

  没有数据资料,就无法把握导弹的输入、输出特性,仿真不出控制原理。而仅仅1∶1复刻出导弹操作平台的外形,交付部队开展操作流程训练,对官兵掌握导弹运行原理作用不大。“只练手、不练脑”,官兵难以具备临机处置、紧急排险与指挥分队作战的能力,训练也就失去了实战意义。

  “咱们不能干等着!就算用笨方法也得试试。”范小虎打起铺盖卷,和团队成员跑到试验场,亲自测量相关数据。

  隆冬时节,塞北的试验场寒风刺骨。为了就近开展测量,大家将紧挨着发射场的旧仓库当作实验室兼宿舍。测量设备怕冻,大家就把被子给机器“穿上”,自己缩在大衣里。

  入夜,团队成员在发射场周边寻找最佳观测地点。第二天天不亮,他们就扛着设备来到测量点开始工作。

  一天夜里,范小虎正带队“踩点”。突然,几束刺眼的手电光射来,紧接着,一行人被巡逻官兵当成“敌特分子”包围了。几人连忙掏出证件,才化解了这场误会。

  就这样,研发团队历尽千辛万苦弄到了全部实验数据。最终,配套仿真训练装备几乎与改型导弹同时列装,为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打下了扎实基础。

  “搞科研搞得像我们这样又‘土’又‘囧’的还真不多见。”目前,团队共研制出7种导弹型号、共750多套子设备的“全系统模拟训练”系统,并成功推广到教室、洞库、阵地,让课堂与战场、教学与打仗无缝对接。范小虎感慨地说:“如果能让战斗力更迅速地生成,再‘土’我们也乐意!”

  上图:博士、硕士、大专学员组成的“土味混搭”,让实验室与战场无缝对接。喻华刚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