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苹果的确很可能会晚于竞争对手推出5G手机。最早一拨5G手机可能会在2019年中期左右推出,而苹果5G手机估计要到2020年才会推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5G商用网络要在2020年之后才会规模性部署。此外,5G的杀手级应用现在还看不到或远未成熟,因此2019年原本购买iPhone的用户会为了尝鲜5G而去转买其他品牌手机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其实,苹果通常也是一直会等到通讯网络更成熟和普及更广泛时才推出设备的。当年第一款iPhone推出时,采用的是较旧的2G EDGE技术,而更快的3G网络当时已经开始在美国推出了。同样,第一款4G LTE手机是于2011年推出,而苹果则是等到第二年才增加LTE支持的。所以,就苹果习惯来看,其不会第一拨推出5G手机的,因此远远谈不上会失去多少“红利”。
《红周刊》:目前“云”和AI的赛道竞争激烈,业界将之定位为后移动时代新的增长点,不过,苹果并没有像其他科技巨头一样布局,为什么?
程飞:其实苹果很早就提出了“云”的概念,它们一直有iCloud,但它的基因不一样,苹果所做的云服务,更多的是面向普通消费者客户的。事实上,苹果的产品、业务基本上就没有面向商业客户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创建,它的基因、文化、产品全都是跟消费者相关的,这也能理解为什么苹果没有往现在比较火的公有云上做扩展,因为它没有这个基因,而且现在去做肯定已经晚了。至于AI,苹果也一直都有布局,结合它的产品来看,比如Siri以及其他的处理器,都会有AI的计算,事实上,AI是每个巨头都会布局的,只是方式不太一样而已,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做。
《红周刊》:苹果遇到创新瓶颈了吗?为何近年来质疑声不断?
原炜:苹果的创新脱离不了时代的创新节奏,划时代的创新总是需要全社会知识和时间的积累,那种期待苹果能两三年出一个划时代创新是不切实际的,目前还找不到足够多证据去证明苹果创新遭遇到瓶颈。
程飞:对于手机这个品类来讲,现在确实到了创新瓶颈期,但在我看来,如果真的会有下一代计算设备出来,我相信苹果还是会有很大的机会抢到先机。因为苹果基本上把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电子类供应链,它的触角伸得很广,而且苹果有很多专利储备,所以不太可能凭空地冒出一个苹果完全不知道的新的计算设备。
当然,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苹果肯定是不太高的,市场对它也不是作为成长股进行的估值,尤其是巴菲特入股以后,市场相当于重新认识了苹果,把它作为现金流充沛的永续经营的消费型公司进行估值,而不是作为科技公司。对于苹果而言,一旦其守不住基础盘,则构建在基础盘上的永续经营或者消费品牌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且,电子消费品和其他消费品还有些不一样,比如茅台酒,用户喜好的迁移会非常缓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经历时代的变迁,而电子消费品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当然,若从估值角度看,苹果估值现在确实很低,后续可以继续观察其业绩回升方面的问题。
《红周刊》:苹果的股东结构中,主要股东为机构投资者,而这些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高,退出难度不大,有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绑架”了苹果进行长期利益考虑的诉求,苹果虽有大量现金流,但更多的是分红或者回购,而不是进行颠覆、冒险的行为,或开展研发,这样对苹果长期发展并不利。
原炜:首先,要厘清到底是持股比例高退出难度大的股东对公司的制约大,还是持股比例低退出容易的股东对公司的制约大的问题,对此,我觉得应该是前者。苹果聚焦自己的主业,不乱花钱,不盲目投资,这其实是个可贵的品质。苹果的研发占收入比例一直在个位数,但是这个比例从2012年以来一直是在增加中,由期初的2.2%提升至5.3%以上。同时,随着销售的增长,研发投入的绝对值也在持续增加。伴随着这些研发投入,这些年苹果赚取的利润逐年增加,市值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之一,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业公司之一。
苹果在拥有大笔现金的时候不乱花钱,在股价低估的时候进行回购,仅从这些方面来看,是不能得出苹果长期发展受到损害结论的。
程飞:不同公司的投资群体是不一样的,对于成长股投资者而言,他们肯定不赞成公司拿出这么多现金进行分红或者回购,对于保守型的投资者,分红和回购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事实上,对于苹果这么大体量的公司来说,很难找到能够拉动业绩成长的新业务,一棵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对于苹果来说,1万亿美元市值再往上走也是比较艰难的,除非把汽车业务做成类似iPhone这样的品类,但这也是不容易的。
(责任编辑: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