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财经 • 正文

“精准扶贫”吹绿湘西十万大山(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青山美,绿水秀,产业旺。几位阿婆正在演示织土布,环抱的群山中突然传来一阵铿锵的苗鼓声,这是“天下鼓乡”的德夯人每天必修的节目,“鼓舞中华”从这里走向世界。在湘西的山水中行走,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孕育于奇山秀水的原生态表演。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术、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土家哭嫁歌等让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原生态的山水孕育了原生态的文化,原生态的文化支撑着湘西目前最大的产业——“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可释”的生态旅游业。目前,湘西各类文化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州委提出,“把湘西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在脱贫攻坚战中建设“美丽湘西”。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有着半边牌坊半边街、半边柜台半夜歇的特点。民宿土司别院的负责人介绍,生态游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春节期间,土司别院帮老百姓卖掉1万多斤腊肉,创收六七十万元。当地村民张春艳说,古镇十里外有座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山上住着180多户贫困户,高山出好茶,他们成立了湘西土司御山房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带领老百姓在高山上种植2000多亩“永顺白金茶”,并建设民宿,开发出“田园果茶,原野古寨”的种养宿一体生态体验旅游项目。湘西芙蓉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去年专门成立了生态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杨芳告诉记者,新开发的生态项目都会受到追捧。

  “让花垣变花园”是曾受到“锰三角”严重污染的花垣县的生态目标。目前,全县5962亩因采矿受到损坏的植被正得到有效修复,清水江的水清了,旅游旺了,湖南边城曲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刘伟站在翠翠岛上,信心十足:“投入14.9亿元实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每年50万人次来消费,会给当地百姓带来多少财富?!”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讨了媳妇又盖楼。”魏大云说,油茶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魏大云是永顺县石堤镇毛土坪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办了湘西大云油茶种植合作社,当地300多户村民带着5000亩油茶林与沃康油业共建油茶生态产业园。油茶优势促进绿色增长,2017年底全州油茶种植面积80.79万亩,年产值1.99亿元。2017年至2018年全州投入资金2.6亿元,新种植油茶林近20万亩,垦复抚育16.6万亩,一批油茶产业示范园相继建成投产。全州成立25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70744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油茶里脱贫,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过去靠卖木材吃饭,现在靠‘卖空气’赚钱。”这是龙山县砂子坡贫困户的表达。湖南林业碳汇试点工程在该县实施,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林业技术专家算了一笔账:龙山县林业碳汇工程实施新造碳汇林2.6万亩、森林经营碳汇林5.5万亩,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160万吨,按35元/吨计算,碳汇受益5618万元,老百姓坐在家里就可以“卖空气”赚钱。

  人文是史,山水如画;风情似诗,产业如歌!湘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探索出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扶贫之路,创造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产业之“河”。

  ——注重规划引领,让产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湘西州坚持短平快与中长期相结合、新特优相搭配,科学谋划脱贫产业,充分发挥产业脱贫的“造血”功能,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能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确保2020年实现特色优势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所有贫困户有1项以上产业或就业脱贫门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

  ——注重优化供给,让产品生产有品质有市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让8大生态产业的产品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得出、卖得好;大力实施“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行动,积极开发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生态民宿集聚等新业态,建立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注重创新模式,让利益联结更紧密更有效。推行直接帮扶,引导有发展生产意愿但缺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不足、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户,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委托给经营主体统一经营,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古丈县岩头寨镇梓木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合作社+村支两委+基地+农户”形式发展养殖业;推行合作帮扶,支持贫困村组建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享受的到户增收补贴、小额贷款等资金进社入股分红;推行股份帮扶,鼓励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或将项目补助资金入股,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注重内外联动,让增收动力可持续。创新开展千名农技干部联村入户精准帮扶,重点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由湘西职院每年招录农技特岗生300人,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农技、畜牧、林业等站所工作;努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打造了“湘西缝纫工”“湘西育婴师”等一批劳务品牌;加强扶贫车间建设,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州转移就业劳动力80万人以上,年务工总收入300亿元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22万人,年务工收入80亿元以上。

  春风万里的“精准扶贫”,吹绿了湘西的十万大山,拂活了湘西的生态产业。行走在湘西,记者看见了一条流淌的绿色长河,听见了“脱贫攻坚”的洪流涛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