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军事 • 正文

跨越4000多公里的祭奠(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柯基

  连队指导员郭鑫选派精干力量组成护卫小分队,前拉后推,伴随保障。行至好汉坡时,周忠燕一脚踩进雪窝里,右脚怎么也拔不出来,中士田光鑫见状,赶紧上前用双手刨开积雪,这才成功“突围”。大家看着心疼,纷纷劝她,“嫂子,实在走不动了就返回吧!”“就是爬,我们也要爬上哨所。”母子俩信念如铁。

  周忠燕了解,拉则拉哨所对于胡永飞有着特殊的意义。10年前,守哨官兵还住在简易木房里,过着“夏住水帘洞、冬窝冰晶宫”的生活。改善哨所居住条件刻不容缓,拉运建材物资的重担就落在了时任团汽车队队长胡永飞的肩上。

  满天飞雪诉说着冰封往事。2009年6月24日,胡永飞带队抢运沙石砖块,铺路保通。大雨初歇,车队行驶至一处悬崖峭壁大拐弯时,胡永飞队长下车指挥车辆一一通过,当他登上收尾车继续前进时,路基突然垮塌,致使他所乘车辆侧翻。惊魂时刻,胡永飞看到一块巨石正朝车头滚来,他一把推开身旁昏迷的刘波,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拉则拉的一砖一瓦情牵故人。历时近5个小时,全身湿透的母子俩艰难登顶。当小博文拿出叠得整整齐齐的迷彩服,面朝雪山呐喊:“老爸,新哨楼修好了,您看到了吗?”声彻雪域,群山动容。

  西藏寻根,找到一群和爸爸一样的人

  从拉则拉哨所下山后,胡博文的膝盖和大腿足足酸疼了两天,他本打算依偎在妈妈怀里撒个娇,但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些解放军叔叔每周至少要爬两趟,还要背很重的物资,还有哨所那群解放军叔叔,长年与风雪为伴……”胡博文说,“比起他们的苦,我受的这点累根本不算什么。”

  离开拉则拉,胡博文还在咀嚼着有关哨所的故事:2011年,时任指导员王毅一早带领官兵拉光缆上哨,半途突降暴雨,大家被淋成落汤鸡,到了哨所已是下午3点,守哨官兵正要用高压锅给大家做饭吃,却被他们以“不饿”为由果断拒绝。大家心里清楚,哨所的一袋米、一筐菜全靠肩抬背扛上山,实在来之不易。

  边防官兵的一言一行,带给年少的胡博文无数感动。去年高原“寻父”归来,胡博文把父亲的英勇事迹刻进脑海,但心里还存着疑问:西藏那么远,条件那么苦,老家附近就有那么多解放军叔叔,爸爸为啥还要去西藏呢?

  周忠燕没有正面回答,她坚信通过儿子的所见所闻,能够找到答案。令周忠燕欣慰的是,又一次进藏,儿子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亲的生平,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不远万里来到藏南边关,夜宿海拔4370米的团部,母子俩都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可军医送来氧气袋时,胡博文虽然礼貌地收下,却并未使用。

  11岁,本是懵懂的年纪,可胡博文时时处处以父亲为榜样,竭力维护军人后代的形象。在他看来,军娃也“姓军”,自然要比普通孩子坚强,必须扔下“氧气这根拐杖”。

  在团史馆瞻仰英烈事迹,胡博文的胸口像被针扎一样,疼痛剜心。胡博文发现,该团官兵坚守雄关险隘,牺牲奉献是一种传承:巡逻路上,排长张子义定格为“探险冰雕”,团长高明诚化作“永恒路标”……胡博文虽然年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走上父辈的戍边路,使他拉直心中的问号,“军人就是为了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愿望牺牲一切的那一群人”。

  “爸爸,您在我心中永远是英雄。”与天堂父亲隔空对话,自豪与思念的情愫混合交织,胡博文数度哽咽。他仰望天空,不让泪水夺眶而出,而是任其流进心里……

  泪眼朦胧中,妈妈讲的戍边固边故事也逐渐清晰。旺东某连,200多天被大雾笼罩着,太阳露脸间隙,官兵们抱着被子追太阳;海拔4520米的无名湖哨所,官兵们为播绿云天寒哨而在悬崖峭壁找寻树苗;肖哨所,退伍老兵从冰河里拾来石头在山上拼成雄鸡版图,手脚被冻得通红。

  短暂的西藏之行,胡博文努力地找寻父亲的足迹,从模糊到清晰,他骄傲自己身上流淌着英雄血脉,更读懂了一群人。在他看来,这群人和爸爸一样伟大。脸庞黝黑、头发脱落、指甲凹陷……这群人,风雪侵蚀着他们的青春,他们形象却如此高大挺拔。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