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柯基
我觉得苗寨里的艺术是一种封闭性很强的图像艺术,苗族的边界意识也很强,就好似在一个边框内将图像填满。这样的艺术方式与苗族人的生存环境,与地缘特征有关。因此,我觉得这样的空间感受使他们在创作和经营工艺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秩序。而城市里的人其实我们和苗民一样,只不过我们的地缘关系是城市空间关系,是城市的交通网络、气味、灯光,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美学秩序,最终转化成视觉形态的作品。这是从我个人看来,所理解的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城市需要一个文化基因的道路
朱哲琴(跨界声音艺术家、独立制作人):
城市是人所创造的世界,是高度浓缩了人的精神活动的人文景观,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世界。城市中,建筑有点像人的外观,美术、音乐就像人内部的血液。这样的建筑外观曾经是以神权、皇权的方式出现,到了工业革命的时候,以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审美而出现的,之后又以新的思潮所出现,再到现在是旅游目的地,把艺术和人的生活综合在一起。通过建筑,可以特别清楚的看到人的发展文明。
现如今,我们也开始关注乡村。乡村里保存了一些很早的,乡村生长出来的文明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对于城市抑是如此。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就探讨了中国原创。那么,中国原创在哪里?是不是在全世界一流展览中提倡的风潮中呢?假如你把全世界一流建筑师都请来,在中国盖很多房子后,但人们提起中国,还是会想到故宫,宽窄巷子或一些别的地点。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城市需要一个文化基因的道路。
城市即展场:
刘晓都(都市实践URBANUS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设计怎么改变城市。我想来想去,作为建筑师应该讲讲建筑、空间、街道这些人的生活东西。我以参与深圳城市建筑商城双年展为例。
深圳双年展地处珠三角这样一个大区域里,从40年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所谓大湾区的概念。深圳是大而快速的,大量的去建造,形成一个城市的格局,然后再慢慢的去深耕,并做着文化的积累。从2005年开始,我们以建筑的方式,用双年展的方式做文化的积累。2005年至今做了7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涵盖了现在所谓的深圳特区。
在深圳一开始做的时候,选择了华侨城,如今已成为当代艺术在南方的重要高地。第二届时,我们继续做了这样一个展览,在同样一个地方,你也看到城市的文化场所和设计场所在慢慢成熟起来,随着展览推动,就开始有了很长足的进步。第三届城市动员是在市民中心做的,城市也随着文化推进,涉及到各个设计、艺术人才,慢慢形成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也做了一些壁画展,也把旧商城书店变成独立的书店之一。而此后的一届双年展又挪了一个地方。我们称这种选择为游牧式的选择,选择在城市里还没有完全开发好的或者待开发的区域,尤其是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区域做双年展,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我们讲设计的价值、作用,实际上都通过这种角度来呈现出来。2015年在蛇口做了展览,但选择了不同的场地。其中的面粉厂(展览场地)一开始是很破败的状态,通过建筑的改造和艺术的介入,使得这个区域被更多人知道,很多人都愿意过去看,形成了很多的东西,后续也出现了更多的艺术的活动,文化活动,整个城市在这样一个活动里逐步做发展。在2017年的最新一期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我们把主题定为“城市共生”。所谓的城市它应该有和而不同的概念,尤其像在深圳集聚了全国各地移民的地方,有对差异性、另类、他者,概念文化的认同与包容,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城市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所以持续的状态,持续的演进或者是自我的更新,这个是一个城市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机制。
城中村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居住在深圳不到10%的用地里,负担了深圳一半的生活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现象,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现实,必须要去面对、重视。如今城中村在迅速的消失,我们该怎么做?怎么面对?当你看到我们能够介入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府、公众一块来重视这个问题,我觉得艺术家、建筑师他们就变成先行者,我们用展览的方式来介入城市,给大家带来认知,让大家认识到深圳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种存在,有这么多人住在这个地方,有好与不好的地方在。例如这次的南头古城,曾经是深圳历史中心,它从一个城市转变成村庄的逆生长的过程,从古代的明清时一个县城到了现在的村庄,我们给做了一个展览进到这个地方,让大家认知。
原来很原始,很自由发展的地方慢慢被梳理成一个带有一定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地方,通过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努力,吸引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看到了这个事实,意识到了很多东西。那么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设计能给城市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就是更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公众、城市向着某一个方向去发展,然后能看到设计的进一步的介入。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
Jacob Walker(BAM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今天的题目叫做“愚蠢的十年”,基于此前建筑事务所举办等展览,这是对我们建筑事务所过去十年艺术的反思,回溯到十年发展的路程。
城市需要一个文化基因的道路
朱哲琴(跨界声音艺术家、独立制作人):
城市是人所创造的世界,是高度浓缩了人的精神活动的人文景观,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世界。城市中,建筑有点像人的外观,美术、音乐就像人内部的血液。这样的建筑外观曾经是以神权、皇权的方式出现,到了工业革命的时候,以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审美而出现的,之后又以新的思潮所出现,再到现在是旅游目的地,把艺术和人的生活综合在一起。通过建筑,可以特别清楚的看到人的发展文明。
现如今,我们也开始关注乡村。乡村里保存了一些很早的,乡村生长出来的文明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对于城市抑是如此。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就探讨了中国原创。那么,中国原创在哪里?是不是在全世界一流展览中提倡的风潮中呢?假如你把全世界一流建筑师都请来,在中国盖很多房子后,但人们提起中国,还是会想到故宫,宽窄巷子或一些别的地点。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城市需要一个文化基因的道路。
城市即展场:
刘晓都(都市实践URBANUS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设计怎么改变城市。我想来想去,作为建筑师应该讲讲建筑、空间、街道这些人的生活东西。我以参与深圳城市建筑商城双年展为例。
深圳双年展地处珠三角这样一个大区域里,从40年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所谓大湾区的概念。深圳是大而快速的,大量的去建造,形成一个城市的格局,然后再慢慢的去深耕,并做着文化的积累。从2005年开始,我们以建筑的方式,用双年展的方式做文化的积累。2005年至今做了7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涵盖了现在所谓的深圳特区。
在深圳一开始做的时候,选择了华侨城,如今已成为当代艺术在南方的重要高地。第二届时,我们继续做了这样一个展览,在同样一个地方,你也看到城市的文化场所和设计场所在慢慢成熟起来,随着展览推动,就开始有了很长足的进步。第三届城市动员是在市民中心做的,城市也随着文化推进,涉及到各个设计、艺术人才,慢慢形成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也做了一些壁画展,也把旧商城书店变成独立的书店之一。而此后的一届双年展又挪了一个地方。我们称这种选择为游牧式的选择,选择在城市里还没有完全开发好的或者待开发的区域,尤其是具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区域做双年展,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我们讲设计的价值、作用,实际上都通过这种角度来呈现出来。2015年在蛇口做了展览,但选择了不同的场地。其中的面粉厂(展览场地)一开始是很破败的状态,通过建筑的改造和艺术的介入,使得这个区域被更多人知道,很多人都愿意过去看,形成了很多的东西,后续也出现了更多的艺术的活动,文化活动,整个城市在这样一个活动里逐步做发展。在2017年的最新一期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我们把主题定为“城市共生”。所谓的城市它应该有和而不同的概念,尤其像在深圳集聚了全国各地移民的地方,有对差异性、另类、他者,概念文化的认同与包容,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城市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所以持续的状态,持续的演进或者是自我的更新,这个是一个城市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机制。
城中村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居住在深圳不到10%的用地里,负担了深圳一半的生活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现象,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现实,必须要去面对、重视。如今城中村在迅速的消失,我们该怎么做?怎么面对?当你看到我们能够介入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府、公众一块来重视这个问题,我觉得艺术家、建筑师他们就变成先行者,我们用展览的方式来介入城市,给大家带来认知,让大家认识到深圳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种存在,有这么多人住在这个地方,有好与不好的地方在。例如这次的南头古城,曾经是深圳历史中心,它从一个城市转变成村庄的逆生长的过程,从古代的明清时一个县城到了现在的村庄,我们给做了一个展览进到这个地方,让大家认知。
原来很原始,很自由发展的地方慢慢被梳理成一个带有一定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地方,通过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努力,吸引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看到了这个事实,意识到了很多东西。那么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设计能给城市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就是更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公众、城市向着某一个方向去发展,然后能看到设计的进一步的介入。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
Jacob Walker(BAM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今天的题目叫做“愚蠢的十年”,基于此前建筑事务所举办等展览,这是对我们建筑事务所过去十年艺术的反思,回溯到十年发展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