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要尽快推动各地区现有的交通规划、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效对接,解决各地以及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打架”和“各自为政”,以统一有效的发展规划引领长三角地区空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所长、研究员)
杠杆支撑的投资活动效率不高,就像水坑里耗水却不长水稻,是“去杠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类似情况其实也有发生。如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乡镇企业投资高潮,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成为无效投资。今天的高杠杆,只不过是换种形式历史重演。与历史类似,当前的“去杠杆”,要处理好已经发生的无效投资等遗留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逐步从体制上扼住无效投资之“咽喉”。
——《扼住无效投资的“咽喉”》汪德华(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阅读全文请点击这里
前沿
近年来,西方频频传出各种“陷阱说”,如“金德尔伯格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陷阱说”源自西方话语体系,以西方概念简单框套中国实践,容易落入西方设定的逻辑轨道。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概念,本期“前沿版”约请有关专家围绕各种陷阱说的背景、源流、目的、影响等进行了阐述。(编者按)
西方看中国,总是从需要、期待出发,试图将中国纳入其轨道。我们要看穿这套把戏,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谦虚谨慎是对的,继续研究、学习西方也是必要的,但崇洋媚外要不得。中国正在开创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西方并非过来人,不能对其有拜菩萨心理,被各种“陷阱说”搞得一惊一乍。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定位好自身世界角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不会被这说那说给忽悠了。
——《不要被各种“陷阱说”给忽悠了》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出于中国自己的传统价值与历史智慧,我们可以倡导许多有益的做法,使其成为各国都愿意接受的原则,比如“非战”“怀柔远人”“以德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世界的发展也需要和平。一个大国为自己利益而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英国方式”应该过时了,世界应该遵循新的行为模式。
——《拨开“修昔底德陷阱”迷雾》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世界史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时候容易落入“陷阱”?当经济由低水平发展到中等水平时,代表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发展条件的较高收入水平反而成了一种“陷阱”,其逻辑含义是什么?收入的高低只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原因。经济增长是否落入“陷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后续的新生产要素,与是否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发展之普遍规律》徐康宁(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公信力的答案,潜藏在我们民族的先哲典籍里、盘桓在共产党人走过的道路中。只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塔西佗陷阱”就永远不会是我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我们既对脱离群众的危机保持足够的重视和警惕,更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远离“塔西佗陷阱”之陷阱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远离“塔西佗陷阱”之陷阱》陈云松(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