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律师是不是都如何如何”这类问题,我一般会这样回答“原本是什么样的人,做了律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律师”。深圳律师人数早已破万,这个群体和其他行业一样,由形形色色的个体组成。在律师圈内我也见识过其他类似张晴律师这样的女孩子,我相信其他行业也不乏这类人,大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好。
PS:资本市场业务做到年收入几百上千万的律师不在少数,但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出差加班,真没时间精力去P夸张的图写票圈微博装X,做资本市场业务有很多机会接触行业精英和资本大佬,朋友圈卧虎藏龙,真正有资本有实力的人通常不屑于刻意炫耀。
张晴,你没尊重律师也没尊重自己
作为一名普通的律师,对张晴律师的言行深表遗憾。一个人的言行代表不了一个群体,一名律师对待自己职业和人生的态度也代表不了整个盈科所乃至整个律师群体。站在个人角度上看,张律师并未对自己的职业保留应有的尊重,还将自己也打上了“3600元/小时”的价格标签,对此只能深表遗憾。一个律师所获得的尊重,不仅仅来源于他的穿着,不仅仅是来源于他的收费,不仅仅是来源于他所从事的业务种类,而是来源于他对宪法法律的信仰,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信奉,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尽责到底的态度,以及对自己职业的珍视;来源于这个律师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来源于这个律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职业礼仪要求。
要我说,张晴虽然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但并不明白这份执业意味着什么,律师身份或许只是她获得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手段。这本身或许依然无可厚非,但今天他的日常言论突然在律师圈子里传开,绝大部分律师并不认可她的言行。
张律师的自卑:假装已经跨越阶级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希望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加上撞大运就能实现所谓的“阶级跨越”的人。
像张律师这样的人在一线城市里到处都是:说他们不努力吧,他们往往不管怎么着都弄个名校文凭(自考也得学点不是);说他们有钱吧,往往还要跟别人一起分摊房租;说他们独立自主吧,往往都有点想找个有一定资本的另一半,哪管什么爱情;说他们死要面子活受罪吧,他们还甘之若饴美其名曰追逐梦想。
但是啊,有些时候有的人的实力是真的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
比如这个张律师,如果她真的是正经北大科班本硕,工作几年小有成就了,我就不信众多网友和同行怼的动她。单纯的炫富或者怼相亲男子又怎么了,我乐意,我凭什么不能挑个更好的伴侣。
但是她没有。她被曝一系列问题表明她没有这个实力。(就单单说一点,炫富也是个技术活,你把所有东西价码都标出来了,知道的你是在炫富,不知道的以为你接广告了呢。)
这样的人往往自诩“有能力”,而且确实说话办事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一时间还真会给人以精英之感。但是不能看长,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急躁,目光短浅,崖岸自高等等。
其实呢,有些时候我们没有自己想得那么“有能力”,而且“有能力”到一定程度上也就那么回事了。很多公众号或者“人生导师”都说,你要提升个人能力吧啦吧啦,学历什么不重要吧啦吧啦,你要勇于拼搏吧啦吧啦。倒也不算全错,只是可能你的“能力”还没高到不需要看学历的时候,你还去选择没头没脑的假装拼搏,并且自我感动、被各种鸡汤打动,那就尴尬了。
张律师明显就是假装自己已经成为大律师了,已经跨过阶级了,久而久之就连自己都骗过去了。她那么恶意对待同样在苦水中奋斗的人,其实就是下意识想要割裂,想要与他们“划清界线”。只是她的做法太过激烈了,所以说被锤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不是透明的。
实际上,“跨越阶级”一直是从小地方的一般家庭出身的人的理想之一。他们往往走出家乡接触外面的世界的第一课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能北京户口,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衣食无忧。他们也希望让自己的后代过上这样的日子,于是拼命赚钱,拼命“找机会”,但是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心理,才被真正的资本家利用,才会真的“跨越不了阶级”。
有点偏题了,话说回来,出现这样事件绝不是偶然。这位张律师所代表的一类人,可能并不明白他们想跨越的阶级是什么。他们可能以为有钱、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就成功了,很naive,但是又很值得同情。因为想得到更多权利搁在谁身上都说不出来错。但是由于外部的环境和自身确实也欠缺那么一点点努力,使得他们的所作所为沦为网友的笑料。在这一点上,我只能建议还在过着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活的朋友们,架着说话太累,还是放下吧。
老话说的好,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面四个渺茫无迹,还是不如读点书来的实在。当然,我是指家里不能提供帮助的人。而且,有多大锅就下多少米,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B装起来很难受。想想吧,依靠假象而得到的优越感怎么优越的起来呢?那东西真的就像水中月,手一挥就碎了。与之同时碎的,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品性。
吃瓜群众肯定有兴趣看张晴律所的微博截图 就再发几张
后续发展:广东省律协发函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