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去年,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沈岗——这位早年曾在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工作多年的工学博士毅然来到广东,致力于国产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事业。
这是广东“以产引才”的缩影。日前,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177万,连续4年达到百万级。在广东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的前提下,产业升级成为牵引人口结构优化、提高人口“含金量”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广东在众多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中,位居全国前三。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蝶变的真实写照。目前,产业升级正在赋能“广东制造”汇聚全国、全球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也在改变着广东——从依赖人口数量走向依赖人口质量,广东正加快从“汗水经济”走向“创新经济”。
南方日报记者 叶洁纯 王彪 叶永茵 雷海泉 杜艳 李欣 罗湛贤
策划统筹:郑佳欣 黄应来 叶洁纯
增量背后广东成国内多个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
在广东连续4年新增常住人口突破百万级背后,年轻人、高端人才的力量正加速壮大。
李彬还清晰地记得一年前看到的那则招聘信息。“一家广东的家电企业,明确只招博士,可见企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博士的他立刻决定把第一份简历递向广东,并如愿成为美的集团部品事业部的员工。
与李彬作出相同选择的年轻人正在增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正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有36所,记者整理这些高校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除暂缺公开信息的国防科技大学外,广东在至少27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位列全国各省份前三,其中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大5所高校中位列全国第一,至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中位列全国第二,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7所高校中位列全国第三。
从就业领域来看,软件及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正是众多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方向,华为、腾讯、中兴通讯等广东企业频频出现在多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青睐榜单中。
广东能够成为多个国内高等院校毕业就业首选地,可见广东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
如果把人才结构看成一座金字塔,近年来,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地区,正汇聚了大批塔尖上的高端人才。
截至2019年初,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相关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548人;深圳拥有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其中2018年新增2547人;佛山仅顺德区的博士数量就突破1200位,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31个,约占全省1/9。
产业引力“智造”浪潮驱动人才升级
“走,到广东去。”年轻人、高端人才用“脚”投票的背后,广东制造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人口数量依赖型逐步走向人口素质依赖型。
“从传统仓库到立体仓库,对应所需工种的学历要求,从小学文化的搬运工逐渐变成至少是高中文化的电脑操作工。”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卫社说。他的身后,一捆又一捆成品铝材通过机械臂送上传输带,沿着轨道被放入高12米的货架。这是国内铝型材行业首个能“立”起来的铝型材仓库。
近年来,广东各地制造业车间掀起的智能化浪潮,让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也跟着“转型”。
在东莞,大学生“占领”一线车间成为新景象。在东莞市德尔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池车间内,传统生产线被全是机械手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替代后,原来站在传统生产线旁的众多操作工人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幕后操纵机械手的大学生。“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上的50多名一线工人,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的。”德尔能相关负责人说。
在中山,车间工人的知识“折旧”速度正在加快。在中山市南诚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的冲压车间内,从一名普通模具维修工人起步,如今的许金龙每年都不得不加快学习生产的新技术。“引入了全自动生产线后,对于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单靠经验已经跟不上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提升。”许金龙说。
传统产业在变革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带动了人才结构的优化。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则直接吸引了大批创新人才涌向广东。
在机器人行业,佛山顺德区,以碧桂园和美的为代表的两家世界500强先后大手笔切入机器人产业,撑起了人们对于佛山机器人产业的想象空间,也成为了吸引人才的巨大引力,目前顺德区拥有的博士超过1200名。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众多高精尖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深圳成长为创新高地。以柔宇科技为例,这家生产柔性显示屏的企业,其员工数量由两年前的不到1000人,增加到如今的2300多人,员工多为高端人才,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七成。
人才赋能广东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产业的变迁带动人才结构的升级,而人才结构的优化也在赋能广东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广东,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渐显。去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1%,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1%。同期广东的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
在全国,广东的创新竞争力凸显。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达24.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不仅如此,今年1月8日,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上,广东45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居全国第4,创历史新高。
在全球,广东正凭借人才实现创新突围。李光远带领团队打造了海上平台锁紧系统,突破了技术瓶颈,让广东制造的海洋工程设备“站”到波斯湾中;中山工程师李建华设计研发出“黑光全彩”,能在黑夜环境下呈现真彩影像,成为该领域全球首创;中国质谱行业领头人周振,用“中国制造”的高端质谱仪敲开了国外的大门。
人才与产业间形成的良性互动,让城市焕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
今年初,由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发布《全国视野下的广东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调查报告》显示,51%广东市场主体认为营商环境有改善,接近全国最佳。调研投票结果显示,广东营商环境位列全国第二名。
这样的广东也在赢得更高的“人气”。数据显示,全国1亿户市场主体中,广东占比约九分之一,每千人拥有企业43户。其中去年广东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9.7万户,总量达1146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