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用你的努力来证明你自己并不比北京孩子差。”这是在丁璇上学后,章冬翠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过去的11年里,丁璇几乎取得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航天征文竞赛一等奖;2009年,奥数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大中小学硬笔书法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初二时,丁璇被全班同学推选去参加北京市三好学生申报,而老师却说,“你不能在这中考,高中不能录取,不能推优,三好生给你就是浪费,应该让给班里有北京户口的孩子。”章冬翠闻之震怒,在与学校的多次交涉后,丁璇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章冬翠说,“不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就没有资格评优选先。”
2009年,丁璇在北京“借考”参加了中考考试,满分570,在不算其他加分的情况下,她得了527分,这个分数足以让她上北京最好的高中,如果她有北京户口的话。
相比之下,这些并不是章冬翠最为担心的。只要孩子有上大学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有改变的可能。“海归、知青、华侨的孩子都没有北京户口,为什么他们能在这里高考,我们的孩子就不能?”章冬翠激动地说。
“帮大家就是帮自己”
凭着率真执着的劲头儿,跑得多了,路也熟了。在给丁璇在北京联系入学时,“章大姐,你也帮帮我们吧”是她听到来自外来打工者最多的求助声音。“要想在北京的学校里放一张外地孩子借读的课桌不知有多难。”从2005年开始,章冬翠便专职做起帮外地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就学的公益事业,“有时候帮家长联系教委和学校,一天可以打几十个电话,一个月话费二百多块。”她只是希望通过不停地努力,也许能打开外地孩子在京读书的缺口。
为了取消择校费、借读费,2006年开始,章冬翠不断往北京市发改委、教委跑,递交调研报告;打电话给北京市财政局。“孩子父母全是纳税人,所有的学校,包括大学都是由纳税人的钱办的,不应该收借读费。而且北京市不少学校的赞助费都没有任何收据,只有一张录取通知书。这些钱的流向和管理则无从而知。”
在不断的联系走访中,2008年妇女节前夕,“好妈妈”协会在东城区挂牌成立,社区的支持坚定了章冬翠把流动儿童渴望读书权的心声反映出来的决心。更多在京的流动子女家长开始向刚成立的“好妈妈”协会反映他们在北京的工作条件、生存现状以及孩子教育等问题。“许多孩子家长谈的最多的顾虑,就是孩子将要面临回原籍中考以及读高中的问题,看看能不能帮他们孩子找到留京读书的机会。他们都是民工,一天到晚加班,连教委的大门在哪都不知道。”
章冬翠参与法律工作者严野牵头的非北京户籍人口教育现状调查中显示,许多外地籍学生,特别是其中的“二代移民”,他们无论在北京还是老家,都无法参加正常的“小升初”考试,而升至初中后,这些学生在北京也不再拥有学籍,在北京参加的初三毕业考、中考成绩,老家都不承认;在老家也没有学籍号,遂成为无人认领的“黑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