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康先生智慧点拨,解无数师者多年困惑

  8月11日,快学时代总设计师朱有康先生关于《何为为师之道,何为教育之道》的演讲大火。他的一席话使得在场数十位从业十年以上的老师们,包括很多校长在内感触良多。有位中学老师在演讲结束后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听朱有康先生对‘老师’的深度解读,我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都白做了。我一直以为‘老师’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课本上那些知识,课外管理下他们的行为习惯就算是尽职尽责了,从没想过‘老师’的深层涵义竟然是这样,真是受益匪浅。”其他校长、老师也纷纷表达了类似的心声。

  那么,究竟是怎样独特的视角,又是怎样深层的解读方式使得有着十年以上教龄的数十位老师连同校长一起开始了集体的深刻反思?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谈《何为为师之道,何为教育之道》主题前,朱有康先生先为大家逐层、逐句、逐字分享了他理解的“教育之道”。

  

 

  何为“教育之道”?

  朱有康先生从《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开篇。这句话中的“法”指的是“模仿”、“学习”,整句话意思是说“人向地学习,地向天学习,天向道学习,道向自然学习”,朱有康先生认为,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思其实是说“人如果想实现弯道超车,可以直接向自然学习,教育也一样。”

  朱有康先生认为,人向自然学习学的是自然规律。自然界规律无止境,因此我们只能尝试去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然后创造新的规律。自然规律均存在于法则之中,而达尔文《进化论》里的核心要义揭示的正是自然界第一法则——“竞争法则”,也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天”指的就是“道”,是一种法则、规律,也可以指一种趋势,因此“物竞天择”也等同于“物竞道择,适者生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要符合法则、规律、趋势就能生存,反之就会被淘汰。

  朱有康先生提出,“在当今这个以‘快’著称,信息量爆炸乃至过载的‘快时代’,在教育这个行业,我们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趋势,适应怎样的发展规律,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才是符合的‘道’?”引发了在场所有老师们的深思。

  一个社会的进步体现在人类对信息认知的速度,只有“认知”跟得上这个时代才不能被淘汰,而“认知”是通过教育达成的。因此他认为,当今教育也要进入“快时代”,如果仍旧按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势必要被这个“快时代”所淘汰。简言之,符合“教育之道”能够生存,反之将被淘汰。

  朱有康先生表示,“教育”主要从业者为“老师”,因此“教育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如果“为师之道”违背当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之道”也终将会被淘汰。

  何为“老师”?“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于“塑造”

  “一德国伟大雕塑家每年仅完成一座艺术作品且年年获得金奖,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删除了多余的,增添了缺少的,修正了错误的,升华了现有的,仅此而已。’”朱有康先生表示,这个雕塑大师的故事其实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里所说的“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天赋参差不齐,老师要做的就是基于每个孩子个体原有条件基础上进行潜能开发。

  关于“灵魂”

  在饱读中外文史典籍及心理学等相关著作后朱老师发现,所谓“灵魂”包含四层含义,分别是:思维(即: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中包含过程以及体验出来的形式)、观念(即:思考的结果)、意识(即:一个人大脑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心理素养(即:一个人长时间在某种环境下所形成的心理模式)。

  朱有康先生表示,综上可见才是正确地、全面地解释“何为师”,也就是说,老师的真正职责是帮助学生:删除多余的思维、增添缺少的思维、修正错误的思维、升华现有的思维;删除多余的观念、增添缺少的观念、修正错误的观念、升华现有的观念;删除多余的意识、增添缺少的意识、修正错误的意识、升华现有的意识;删除多余的心理素养、增添缺少的心理素养、修正错误的心理素养、升华现有的心理素养。

  关于“工程师”

  朱有康先生指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首先要懂“设计”,其次要懂“建设”。因此,工程师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计工程师”,另一类则是“建设工程师”。

  对一个孩子而言,“设计工程师”的职责是要设计孩子的思维、观念、意识、心理素养,“建设工程师”则是要建设孩子的思维、观念、意识、心理素养,这里的“建设”等同于“塑造”、“学习”、“修炼”。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涵义,才有可能走在正确的“师道”上,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这些正是“快学时代”奉行的“师道”,也就是说,“快学时代”要培养的老师是真正符合当今“快时代”,塑造人类灵魂的一批真正的工程师,而他们追求的教育终点则是“快时代”大背景下的“教育之道”。